那一年,廣州全市所有新華書店都是人潮涌動,與幾年前的冷冷清清相比,有天壤之別。北京路新華書店門口,每天開門前就排起長長的人龍,有路人好奇地打聽:“今天有什么新書???”一個正在排隊的人回答:“聽說是《山鄉(xiāng)風云錄》和《第二次握手》?!绷硪粋€人說:“好像是《香飄四季》吧?”還有一個人說:“我想買《悲慘世界》和《安娜·卡列尼娜》。”
報紙刊登了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廣告,歐陽山的《前途似錦》、吳有恒的《北山記》、蕭殷的《習藝錄》、何芷的《小山鷹》、范若丁的《并未逝去的歲月》等,即將與讀者見面,大家跑去書店碰碰運氣。還有人想買《毛主席、周總理和朱委員長在一起》的大幅照片和陳衍寧的《永遠高舉和捍衛(wèi)毛主席的偉大旗幟》油畫,以便在春節(jié)期間,裝飾家里的廳房。
這里就是當年大排長龍買書的地方
“文革”中被批判和封禁的中外圖書,大量重印,每天在新華書店的架子上,都有新書出現(xiàn),諸如《三家巷》《苦斗》《紅旗譜》《苦菜花》《牛虻》《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類,其實都不是新書,只是“文革”中被統(tǒng)統(tǒng)銷毀了,現(xiàn)在忽然換上嶄新的封面,重新露臉,讓人有失而復得的喜悅。
鄰近書店的郵局報刊門市部,也同樣水泄不通,《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作品》《廣州文藝》《十月》《學術(shù)研究》《廣東青年》等雜志,成了搶購的對象。這個場景就像開倉賑濟饑民,大家蜂擁而上,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文化饑民”也在瘋搶一切裝訂成冊的東西,從小說到詩歌,從散文到評論,從歷史演義到電影劇本,從地理考古到天文氣象,從《麻疹與水痘的防治》到《發(fā)酵飼料基礎(chǔ)知識》,不管寫什么,不管寫得好不好、有沒有用,買了再說。這種對書籍的渴求,堪稱千年難遇的風景。
年輕人放工后聚在一起,狂熱地閱讀各種書籍,激烈地討論時局,指點江山,哪本雜志發(fā)表了什么新小說,哪個作家寫了什么新作,他們一清二楚,臉上帶著激憤、夸張的表情,在工廠的飯?zhí)谩⑺奚崂收b詩句:“冬天的廢墟,緬懷著逝去的光芒。你靠著殘存的階梯,在生銹的欄桿上,敲出一個個單調(diào)的聲響?!弊x到興奮之處,拍桌拍凳,仰天長嘯。
1977年第11期的《人民文學》發(fā)表了北京作家劉心武寫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小說以一個團支書和一個小流氓為典型,剖視了“文革”后一代青少年愚昧、僵化、盲目、固執(zhí)、空虛、萎頓的精神狀態(tài),表明中國需要一場新的啟蒙運動。作者再次喊出魯迅六十年前喊過的“救救孩子”,但加了個定語,變成“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據(jù)說是應編輯要求加的。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更加入了冗長的政治說教,幾乎變成一篇政論文了。雖然獲得了1978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但幾十年后回頭看,作者以一群學生朗讀蘇聯(lián)小說,作為新啟蒙的象征,其實已隱寓了某種命定的悲劇性。
另一篇掀起輿論風暴的小說,是1978年盧新華發(fā)表在《文匯報》的小說《傷痕》,通過一個“革命女兒”和“修正主義母親”的關(guān)系,鋪述了一段因政治愚昧而造成的人倫悲劇。這個閘口一開,大量帶有人道主義與批判色彩的作品,呈井噴之狀出現(xiàn),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從維熙《大墻下的紅玉蘭》、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發(fā)表一篇,轟動一篇,南北呼應,蜂舞并起。廣東也不甘后人,《作品》雜志發(fā)表了氮肥廠工人陳國凱的小說《我應該怎么辦》、鎖廠工人孔捷生的小說《在小河那邊》,標志著南方異軍突起,號稱以“更猛銳的反叛姿態(tài)”,加入到被稱為“傷痕文學”的大潮中。
好評如期而至?!段覒撛趺崔k》獲1979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也差點獲獎,據(jù)說“因為反響強烈”不能入圍,換成《因為有了她》后,也獲了獎。作者不無遺憾地稱,獲獎的是“一篇非傷痕類作品”。在這批新銳作家心目中,文學已被劃分為“傷痕”與“非傷痕”兩大類。
“傷痕文學”最初是帶貶意的,認為這類作品專寫黑暗面、專揭傷口痂皮,不是什么好東西。不料大家卻樂于接受這個概念,因為傷痕的確存在。要治癒歷史的傷口,首先要敢于直面?zhèn)?。傷痕文學受到熱烈歡迎,貶意詞也變成了褒義詞。許多工礦、機關(guān)、學校閱覽室訂閱的雜志,只要有這類作品,都會被人翻爛,甚至偷偷撕去,據(jù)為己有。七七級、七八級的大學生,很多都是讀著《傷痕》《醒來吧,弟弟!》《一封終于發(fā)出的信》這些文學作品,走進校園的。一位當年的大學生感慨地說:“這是我們一代人的經(jīng)歷?!边@種文學盛況,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十年后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位傷痕文學作者曾自豪地形容:1978年的傷痕文學,拱開了油漆剝落的朱門,令人快意地聽到銅鎖連同獸環(huán)斷裂落地的聲音。這樣的描述,顯然過于樂觀和輕率了。最初的反思,大都是自我設(shè)限、欲言又止的。潮水漲到朱門前的石階,便出現(xiàn)后繼乏力的窘態(tài),銅鎖與獸環(huán)依然威嚴。不少傷痕文學作者,在獲得盛譽后,儼然新科狀元,被各種報紙、雜志、出版社、官方會議奉為上賓,簪花披紅,春風得意地進入了體制,或去參加中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代表大會,或被送到中國作協(xié)文學講習所(魯迅文學院前身)進修。這批耀眼的新銳作家崛起,代表著一套新的話語系統(tǒng)正在形成。
1979年召開的中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
?
傷痕文學確實喚起了人們對未來的熱切期待,世界每天在變,新鮮事層出不窮?!拔母铩敝斜辉覡€招牌的作家協(xié)會、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統(tǒng)統(tǒng)恢復活動了;曾被打倒的作家們,紛紛亮相,又開始寫作了。廣東省作協(xié)舉辦省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歐陽山、秦牧、陳殘云、杜埃、蕭殷、韋丘、黃秋耘、岑桑、楊家文、關(guān)振東、華嘉、楊奎章這些“文革”前已耳熟能詳?shù)拿?,再度出現(xiàn)在與會者名單中。文學、出版、新聞、教育各界名流,群賢畢集,談笑風生,極一時之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