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十一月末的周日夜晚,櫥窗貼滿圣誕裝飾的太古匯燈火通明,旁邊的超級文和友一如既往地打著昏黃的燈光,刻意又倔強地表現(xiàn)著自己的“市井氣”。

 

“風筒輝?早就不做啦!”“阿婆牛雜”的店員告訴識廣。在入駐“市井博物館”——超級文和友太古匯店(以下簡稱“文和友”)不足兩個月后,文和友的“招牌”商戶之一——風筒輝選擇離開。

 

不止風筒輝,“博物館”里的其他“展品”也在快速變換:7月份開業(yè)至今,盲公丸、風筒輝燒烤、唐氏秘制燒雞翅、豬扒一哥酸辣米線都相繼離場。4個月前,這個熱門打卡點凌晨1點還在排隊,如今在周日的晚上,叫號處的屏幕泛著冷冷的綠光:“等位桌為0”。

 

名角退出,觀眾漸乏,超級文和友的市井大戲為何不吸引人了?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離場與冷場

 

“我是自己想走的?!苯邮茏R廣采訪時,風筒輝說。

 

“每天早上4、5點我就會開車運貨到文和友,但那個時間段,天河路總是塞車。”風筒輝第一次接觸文和友這種“市井/實景版大食代”的商業(yè)模式,頗為不適應,“備貨的分量難控制,有時多了,有時少了?!?/p>

 

分身乏力是風筒輝最大的感受。當時,風筒輝和另一個伙計負責運營分店,但顧得了這家,就顧不了市二宮的門店。

 

其實“和平分手”的說法是給彼此留個面子。雖然超級文和友店租、水電全免,只按比例收提成,風筒輝還是認為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9月份就徑直關(guān)店,專心做好總店。

 

前后加起來,風筒輝在文和友只開了兩個月。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文和友里還留著風筒輝燒烤的廣告紙

 

在文和友,風筒輝占據(jù)入口的黃金位置,所以其“消失”也顯得特別惹眼。在消費者不容易留心到的文和友內(nèi)部,更多店也悄然更換。

 

在風筒輝之前,同樣開在一樓的盲公丸選擇離開;原來在二樓的特色紋身店,現(xiàn)在竟然已經(jīng)變成了福彩銷售點;駐扎于2、3樓的豬扒一哥本來在文和友有三家店:氏秘制燒雞翅、阿一豬扒酸辣米線店、新斗記,在11月之前,雞翅店就已經(jīng)關(guān)閉。

 

11月22號,識廣去到酸辣米線店采訪,店員透露,酸辣米線店和燒雞翅店每日流水已遠遠不足1萬,“生意不好,老板就把燒雞翅店關(guān)掉,省點人力物力。”不到一個星期后,識廣再次來到文和友,酸辣米線改朝換代,掛上了“耕田公”的金漆招牌,既賣涼茶,也售糖水。店面的玻璃窗上,四張A4紙拼在一起:“本店29號 新張營業(yè)”。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客流變少、生意不好,是商鋪離開文和友的主要原因。

 

7月份剛開業(yè)的時候,荔銀腸粉每日流水有5、6萬元,“炒粉的鐵鍋都炒爛三只”。但不到3個月,每日流水就降至2萬左右。

 

荔銀腸粉的銷量在文和友里面已經(jīng)算是不錯的了。旁邊劉福記每日流水在1萬上下,與阿婆牛雜、炒螺明、陳添記魚皮相似。

 

劉福記的伙計阿杰(化名)打趣道:“現(xiàn)在每日的生意怎樣,完全預料不到的?!敝劣谠?,阿杰(化名)說,“這里就是一個旅游景點!大家都是只拍照,不消費?!?/p>

 

破碎的營銷敘事

 

雖然商業(yè)體里店鋪的“新陳代謝”是正常現(xiàn)象,但文和友內(nèi)部店鋪的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仍然讓人意外;尤其是風筒輝的黯然離場更是意外中的意外。

 

作為一個外來物種,文和友在廣州“市井博物館、城市煙火氣”的營銷敘事由兩套密不可分的符號系統(tǒng)構(gòu)成——一套就是其做舊的建筑設計風格;一套就是其引入的本地商戶,其中尤以“廣州地攤?cè)堋保ò⑵排ks、風筒輝、炒螺明)最為重要。如果說前者不免顯得做作的話,后者無疑比前者更能讓人對文和友的“情懷敘事”多幾分信任和尊重。

 

但現(xiàn)實卻是,這套營銷敘事正在變得“外強中干”。

 

建筑風格上,無論是長沙的超級文和友,還是廣州的超級文和友,都用80、90年代的紅磚房混搭50年代單位宿舍,90年代廣州的7位數(shù)電話號碼配襯繁體字標語,褪色的鍋碗瓢盆,碎掉的花磚,窗臺上掛著的白色汗衫,建構(gòu)其市井敘事。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在足夠充分的討論之下,已成共識的是:文和友并非在復原某個時期或某個片區(qū)的廣州,只是用一套通行的符號編碼營造一種年代感。

 

做舊的建筑是文和友講述市井故事的框架,而故事的內(nèi)核或者說真正的廣州特色隱藏在文和友引入的本地商鋪中。

 

超級文和友總經(jīng)理翁東華接受36氪采訪時說,在流動攤販普遍被驅(qū)逐的處境下,文和友“為商戶解決生存問題和傳承問題”,為攤販提供收容之處,繼而“傳承市井文化、保留城市煙火氣息” 。

 

但文和友收容的并非那些無處容身的“走鬼檔”,而是收容名氣和銷量在某個尺度之上的、從眾多地攤中業(yè)已脫穎而出的“走鬼”。生存問題在他們身上并不成立,他們亦不需要文和友“拯救”;真正的面臨生存危機而同樣具有廣州特色的“走鬼”可能入不了文和友的法眼。

 

換句話說,和建筑設計的思路一樣,文和友精心挑選的是廣州的一些市井商業(yè)“符號”:阿婆牛雜、風筒輝、炒螺明的招牌就像文和友打出的廣告牌,是它營銷敘事得以成立的根本,是它能夠“引爆”廣州的火藥。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從商業(yè)上來說,文和友的市井文化注定是一場被豢養(yǎng)出來的文化景觀,非關(guān)現(xiàn)實。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說,我們對文和友有太多道義上的期待。必須承認,即便只是引入一些“符號”,能讓風筒輝、阿婆牛雜、炒螺明等廣州地攤代表在城市的中心商業(yè)區(qū)有一席之地,給予租金、宣傳(文和友有拍攝《街頭大廚》)上的支持,幫助他們增加收入,仍然不失為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但現(xiàn)實的殘酷在于,無論文和友還是商鋪,最終極的檢驗來自市場,考核這套營銷敘事是否有效、有效期有多久的不是公眾號閱讀量,而是銷售額數(shù)字。

 

生意講的是投入和產(chǎn)出效率,如果風筒輝不能創(chuàng)造和其鋪位位置相匹配的收益,文和友還能有多大的耐心把租金和分成上的損失權(quán)當廣告支出?反過來講,如果文和友不能帶來與投入的時間、原材料、人力、分成成本相匹配的預期的收入,風筒輝們又有多大的耐心繼續(xù)當文和友的廣告牌?

 

在幫助文和友完成打開廣州市場的階段性歷史使命后,面對投入和產(chǎn)出的不成正比,風筒輝選擇“體面”分手。但這是否會讓文和友本就不牢靠的營銷敘事顯得更加空洞?是否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加速文和友的“冷卻”?

 

不得而知,至少風筒輝的離開和更多商戶在短時間的快速更換,以及文和友的快速“遇冷”,表明文和友的營銷敘事已經(jīng)失去了“橫空出世”時的魔力,也再次證明了廣州消費者的精明和務實。

 

相似的困境

 

正如在上文已經(jīng)表明的,對于入駐的部分代表性商戶,文和友租金、水電全免并且進行免費宣傳,提供了一個低風險開設分店的機會,并非不值得肯定。但地攤商戶的升級困境,沒有因此消失。

 

在識廣看來,阿婆牛雜、風筒輝、炒螺明身上都有一種特質(zhì),一種底層人努力用雙手和汗水創(chuàng)造財富,為自己也為家人努力“搏到盡”的堅定和自信,與其說他們的底色是悲涼,不如說他們的底色是勵志。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附帶一說,識廣極為反感將這和城市是否包容扯上關(guān)系。難道城市包容,底層人就不用用力生活了嗎?

 

我們尊重和贊賞風筒輝、阿婆牛雜、炒螺明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他們大多數(shù)也許并不具備同時經(jīng)營兩家店的能力。

 

從商業(yè)上來說,完成由地攤變成門店(個體戶)的轉(zhuǎn)變對于許多地攤來講還不太難,但由一家店到兩家店卻是完全不同的挑戰(zhàn):不僅是租金、人力成本的增加,還有出品能否保證統(tǒng)一的問題;對于像風筒輝、阿婆牛雜這些本身已經(jīng)被故事化的商戶而言,還有一個故事能否延續(xù)號召力的問題。

 

阿婆牛雜、風筒輝燒烤、陳添記魚皮等廣州老店,都是從地攤開始做起,在市區(qū)開出門店,再被邀請加盟文和友。如何兩頭兼顧,是商家必須面對的難題。他們在分店和總店之間尋求人力、物力的平衡,保證不會做壞個“朵”。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風筒輝在市二宮的門店

 

為了統(tǒng)一分店和總店的食物素質(zhì),劉福記的伙計阿杰(化名)表示,劉福記的炸云吞、云吞面等食物都是老店的師傅做好,再運到文和友。然而,“為食”的市民阿明吃過招牌美食后,卻對識廣表示,文和友分店的食物不如老店的出品。識廣身邊的一個朋友對于阿婆牛雜也有類似的評價。

 

美食測評大號“企鵝吃喝指南”的評價更有代表性:“……很多店并非老板親自經(jīng)營,給人感覺更不real了。像阿婆牛雜的阿婆幾乎不出攤,風筒輝平時主要是徒弟駐場…缺失‘人’的老字號,讓這份情懷顯得有點牽強?!?/p>

 

難道從總店運到了文和友分店,食物就會變味了嗎?難道阿婆徒弟的牛雜,就真的跟阿婆的牛雜有那么明顯的味道上的差別嗎?

 

也許并不是食物味道上的差異,而是故事性上的差異——很多消費者,對味道的評判不僅來自事物本身,更重要的食物背后的人是否有故事性、有名氣。

 

當?shù)財偙还适鲁删偷耐瑫r,也被故事捆綁在“神壇”之上。哪怕僅僅因為故事主人公的缺席,消費者也會認為同樣的食物吃在嘴里“缺了點什么”。

 

利用這些故事樹立自己品牌的文和友,也會落入同樣的困境。從“排隊3000桌,等位4小時”變到無人等位。人們來去匆匆之間,留影數(shù)張、po圖上網(wǎng)就足夠讓這趟行程完成使命。故事的魔法減弱之后,人們似乎連消費的興趣都沒有了。

 

輕易為故事買單,又快速地審美疲勞,這種情況我們見的少嗎?又能指責什么呢?消費主義在這一刻透露出一種令人無奈的冷酷。

 

參考資料

超級文和友總經(jīng)理翁東華:亞洲最大龍蝦館的故事,36氪,2020.10.

這年頭網(wǎng)紅小龍蝦店這么猛了嗎?排隊4小時,拍照1小時,吃飯20分鐘,企鵝吃喝指南,2020.07.

 

圖片:Uma、Paris

本文在發(fā)布前識廣有采訪超級文和友廣州團隊,也得到了回復;但由于無法滿足對方閱稿要求,按對方訴求,文章并未引用相關(guān)回復內(nèi)容。特此說明。

撰文 | Uma

編輯 | P.K

? THE END

本文由識廣原創(chuàng)出品,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zhuǎn)載。

互動話題

你會去文和友消費嗎?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
風筒輝退出文和友,情懷敘事如何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