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對學術(shù)文化的箝制,極為嚴厲,士人常因表達思想而橫遭詔獄、廷杖摧戕,多數(shù)人溺于利祿之學,奔走競逐,追求紙醉金迷、夸多斗靡的生活;而少數(shù)不肯降志屈從的人,只好端坐澄心,指望于靜中養(yǎng)出端倪。政治上與文化學術(shù)上的壓抑,士大夫寄情玩物,成為社會風尚,反而刺激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繁榮,瓷器、漆器、家具、刺繡、景泰藍、宣德爐等,千模萬樣,皆一時之盛。
在歷史學家眼中,16世紀的中國,處在一個壓抑的年代,就文化學術(shù)而言,已失去了唐、宋時代那種渾然的氣派。心學盛行,反映了士人對現(xiàn)實的退縮心態(tài)。但從嶺南民間表現(xiàn)出來的蓬勃活力,卻如東風吹柳,為沉甸甸的歷史,抹上了一道耀眼的亮色,使之變得鮮繁繽紛、生機盎然。
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崇禎十四年(1641)這幾十年間,澳門憑借著廣州的市舶貿(mào)易,從一個荒涼漁村,搖身變成世界矚目的繁盛商港。一船一船的繡品、絲綢、金銀、麝香、珍珠、象牙精制品、細工小器、漆器、瓷器,從澳門起航,經(jīng)好望角和巽地海峽航線,源源運回歐洲。在歐洲人心目中,黃金、刺繡、象牙一類的藝術(shù)品,都屬于奢華品,得到特別的尊敬,因為它們的材料相當珍貴,常用來裝飾祭壇、圣人遺物或貴重書籍的封套。即便到了16世紀,這種心理依然存在。廣州是歐洲人尋找這些奢華品的最大市場。屈大均有一首《廣州竹枝詞》,被后人無數(shù)次引用:
?
洋船爭出是官商,
十字門開向二洋。
五絲八絲廣緞好,
銀錢堆滿十三行。
?
詞中的十字門指澳門,二洋指東洋與西洋。所謂“十三行”,是指十三家牙行。有人認為,屈大均這首竹枝詞,是描寫清初十三行的繁榮景象,因為明代是以三十六行著稱。其實,明代就有十三行的叫法,法國神父裴化行(Henri Bernard)在《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中寫道:“商業(yè)的利源,是被原籍屬廣州、徽州、泉州三處的十三家商號壟斷著?!鼻宕氖薪蟹?,也是沿用明代的。無論十三行,還是三十六行,都是泛指所有行商,并非確數(shù)。十三也可能是指十個三,即三十。坊間俚俗口語,常有這種用法,如二八佳人,指十六歲的少女;廣州人習慣把七十二行叫做九八行,也屬此俗。
屈大均所生活的康熙時代,朝廷實行海禁,寸板片帆不準下海,人們無法出海貿(mào)易,海外商人雖然有來,亦寥寥可數(shù),《夷難始末》一書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從廣東的夷商外貿(mào)征稅,全年才區(qū)區(qū)六十余萬兩,不值一提。屈大均這首詩約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那時朝廷還沒有開海禁,第二年才正式設(shè)粵海關(guān),與海外通商。所以可以肯定,屈大均筆下的繁華景象,是明代末年的廣州。
經(jīng)過正統(tǒng)六年(1441)的整治,廣州城面貌一新。城市整潔了,人的精神仿佛也清爽了。每天辰時一過,沿街的店鋪陸續(xù)開門營業(yè),一夜無聲的城市,像河渠開閘放水般喧鬧起來。城門一開,第一批涌進來的,總是那些運花入城販賣的花農(nóng)。
幾百年過去,歷盡朝代更替與戰(zhàn)火摧殘,河南莊田仍然繁花如海?;ㄞr(nóng)半夜即起,踏著月色下田采花,至五更雞唱過后,便運到珠江邊裝船,在曉色與波光相映之間,一艘艘擺渡過江。這時,五仙門碼頭泊滿花船,芬芳飄滿一江。《廣東新語》記述:“廣州有花渡頭,在五羊門南岸。廣州花販,每日分載素馨至城,從此上舟,故名花渡頭?;ㄖ^素馨也?;ㄌ镆嘀挂运剀懊??!被ㄞr(nóng)們“吱吱呀呀”挑著一擔擔素馨花,把馥馥香風也帶進城里。大南門、歸德門、小南門、正東門、正西門、大北門、小北門等大大小小的城門,都做了花市,僅素馨花每天就賣出不下數(shù)百擔。屈大均說:“花客涉江買(花)以歸,列于九門。”家住豪賢街的舉人黎遂球則形容:“望通衢之凝雪,列七門而成市。”
廣州到底有多少人,一天可以消費幾百擔素馨花?根據(jù)嘉靖朝《廣東通志初稿》、嘉靖朝《廣東通志》及萬歷朝《廣東通志》等書的數(shù)據(jù),明代的廣州府的人口,一直保持在六十萬上下,但這是總括下轄16個縣的總?cè)丝?。至于作為省會的廣州府城,從來沒有單獨統(tǒng)計過,只能用“張袂成陰,揮汗成雨”來形容。
廣州人口,可以從豬肉的銷售量,推測一二。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廣州生活過的傳教士費爾南·門德斯·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在《葡萄牙人在華見聞錄》中寫道:“(廣州)城里的統(tǒng)治官員命令調(diào)查每日的食品消耗量,結(jié)論是光是豬肉就要五六千頭,要不是有很多人吃黃牛肉、水牛肉、雞及大量的魚,豬的消耗量將達一萬或一萬頭以上?!边@與數(shù)百擔素馨花同樣驚人。
可以想象,廣州城廂內(nèi)外,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的場景。廣州最熱鬧的地方不在城里,而在南關(guān)。
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筑新南城以后,高第街被納入城墻范圍之內(nèi),稱作南關(guān)。濠畔街在高第街以西,以玉帶濠相連。吳桂芳總督形容這里“生民之湊集如云,財貨之積聚滿市,真一省豐阜之最,兩廣通利之源也”。霍韜的兒子、進士出身的霍與瑕也寫道:“城南門外,東西亙六七里,人煙輻輳,貨賄山積,蓋會城繁華之所都也?!毖劐﹥砂?,千廡萬室,人煙湊集。各種各樣的店鋪,一望無盡。
廣州雖然是千年商都,但民風依然淳樸。外地顧客在店鋪里買了貨品,幾天后發(fā)現(xiàn)有瑕疵,拿來更換,店主一般都會準允,并不刁難。錢塘人葉權(quán)萬歷年間游覽廣州后,在《游嶺南記》中大發(fā)感慨:“廣城貨物市與外江人,有弊惡者,五七日持來皆易與之,非若蘇杭間轉(zhuǎn)身即不認矣。”他還發(fā)現(xiàn),廣州人待人態(tài)度柔和,彬彬有禮,做生意很講信用,追求薄利多銷,只要有賺就行,不在乎賺多賺少。葉權(quán)寫道:“廣城人家大小俱有生意,人柔和,物價平,不但地產(chǎn)如銅錫俱去自外江,制為器,若吳中非倍利不鬻者,廣城人得一二分息成市矣。以故商賈聚集,兼有夷市,貨物堆積,行人肩相擊,雖小巷亦喧填,固不減吳閶門、杭清河一帶也。”
高第街就是一條“貨物堆積,行人肩相擊”的街道。人們喜歡到高第街選購布料和縫制衣服。那里的店鋪,陳列著廣州的白細棉布和斜紋棉布,順德的蕉布、葛布,東莞的苧布、絲經(jīng)布、麻經(jīng)布、家機布、黃絲布,還有舶來的西洋機織布,各色各樣,應(yīng)有盡有。屈大均寫道:“廣州有麻經(jīng)、絲經(jīng)、兼絲布,或棉緯絲,有雙丕布甚厚實,有榜被,絮絁所織。”他又說:“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span>
裁縫不僅要手藝好,還要熟悉朝廷的各種清規(guī)戒律。明朝皇帝的心理,有時偏執(zhí)到荒誕程度,一切都規(guī)定得死死的,連一畝地要種多少棵桑樹,誰的房子能蓋三開間,誰的房子可以蓋五開間,誰的房子不準用斗栱,誰的房子不準畫龍鳳,甚至連什么人家的酒壺、酒杯用什么材料,都逐一規(guī)定好;不同階層的男女衣服,顏色、款式,更是不容馬虎,尺碼嚴格到寸的范圍。亟疾苛察,違者治罪。
按照朝廷的規(guī)定,耆民的衣服,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庶人的衣長離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分毫不能改動;什么人穿靴子,什么人穿靸鞋,什么人戴什么帽子,都得按章執(zhí)行。農(nóng)民入城可以戴斗笠,其他人都不準戴;公差出外可以戴帽子,入城不許戴;婦女不準用銷金衣服、帳幔,寶石首飾;農(nóng)民衣服可以用、紗、絹、布,商賈只能用絹、布,而且規(guī)定顏色只準黑青,不準過于鮮艷。有一年,仁宗朱高熾看見有人穿藍色衣服,問左右是什么人,回答說是監(jiān)生,朱高熾說:“穿青衣較好?!庇谑牵y(tǒng)統(tǒng)改為青衣。光是為了這些,裁縫就有干不完的活。
諸如此類的規(guī)定,繁瑣無比,無非為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不得隨意僭越。有些顏色是為了羞辱人的,比如規(guī)定樂工與娼妓穿綠色衣服,裹綠色頭巾。能夠記得齊這些規(guī)定的人,絕無僅有。離京師越遠,執(zhí)行得越寬松。到了成化年間,人們幾乎忘掉還有這些規(guī)定了。萬歷朝的吏部尚書張瀚感嘆:“國朝士女服飾,皆有定制,洪武時律令嚴明,人遵畫一之法。代變風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復知有明禁,群相蹈之?!?/span>
廣州街頭,身穿各色纻絲綾羅紗衣服的婦人,穿梭往來,香霧成陣,春色滿城。朝廷不準民婦穿的大紅衣裙,一樣有人穿,還有人穿沉香色、元色、醬色、玉色等五彩斑斕的衣服;不準戴鐲釧,一樣有人戴,有的婦女還用金鏈子把耳挖子、牙簽、攝子、小刀串起來掛在胸前,作為裝飾。2004年,在番禺南村發(fā)掘出一座嘉靖年間的墳?zāi)?,女墓主頭戴金質(zhì)如意形牡丹、鳳鳥束發(fā)冠,耳朵上有葫蘆形耳墜,做工精致絕倫。
1956年底,在象欄崗的一個工地上發(fā)現(xiàn)一座明代的夫婦合葬墓。象欄崗是一座高不過五米的小山崗,墓在距離廣九鐵路(今中山一路西向東方向路面)約三十米處。墓主戴縉,字子容,號云巢居士,南海人,進士出身,成化十九年(1483)官至南京工部尚書,也是個正二品的大員。成化十九年(1483)因故革職為民,逐回家鄉(xiāng),居家訓誨子孫,讀書業(yè)儒。死后與夫人周氏合葬于簸箕村象欄崗。
戴縉死時,已恢復平民身二十八年了。雖然皇帝有恩詔許復冠帶,但畢竟無官一身輕。夫妻兩人的尸身都用各種被服重重包裹。戴縉裹了十五重,成圓柱狀。頭戴綢帽兜一件,覆蓋至肩部;緞制軟帽一件;上身外穿絹袍,內(nèi)穿綢袍、織花緞衫、織花緞面夾袍、織花緞袍、白布袍、織花緞面絹底夾袍,在第二層的胸、背各有一方金線繡麒麟補子,以顯示他曾經(jīng)擁有的官位。下身穿綢裙、白布裙各一條,白布夾褲一條,布鞋、布襪一雙。隨葬品有木簪一件,木梳兩件,金、銀耳挖各一支(可見耳挖確實是有閑人家的重要飾物),口內(nèi)含有如半邊黃豆大小的黃金一粒。
周氏則包裹六重,面部用緞面夾棉巾覆蓋,頭戴黑色小布帽,身穿金線織花錦袍一件,袍長至足;內(nèi)穿綢衫兩件,白布夾衫、布織雷紋夾衫各一件,貼身白布底衫一件。下身穿金線繡花裙、白布裙各一條,白布褲一條,白布弓鞋一對,白布襪一雙。隨葬物有鎏金銀簪兩件、木簪兩件、銀耳挖一支、玉墜金銀耳環(huán)一對、木梳兩只。衣服的質(zhì)料有棉、麻、絲三種,棉質(zhì)的布、巾、被、衫、袍、褲、襪、鞋等,雖然埋藏了四百余年,仍然完好,用水和堿漂洗后,大部分還像新的一樣。(未完待續(x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