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廣州的疫情有反彈的情況,但由于廣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防范工作行動快,工作做得到位,加上全市人民一條心,才十幾天時間就把疫情控制住了,創(chuàng)造了廣州奇跡。廣州市民行程卡那個惱人的“星”也摘掉了!市民都非常開心,大呼終于可以大聲講“丟那星”了!即是說行程卡上那個“星”去掉了!因為大家都知道,行程卡帶有一個星,去哪都很麻煩。
以上所說的“丟那星”是丟去那顆星的意思,而現(xiàn)實生活的“丟那星”是一句曾經(jīng)比較流行粵語粗言。
細究“丟那星”,是從粵語“丟那媽”(也有叫“掉哪媽”)本出,由于“丟那媽”這個說法很不文雅,寫文章時,很多時候,為了隱晦“丟那媽”的“媽”字,就會用一個“星”的圖形代替,有的人不明就里,就把星的圖形直接讀成“星”的音了,慢慢就演變出來成了“丟那星”,這樣似乎就覺得比“丟那媽”文雅些了!
“丟那星”和“丟那媽”是一句上世紀(jì)在講白話地區(qū)曾經(jīng)比較流行的口頭禪。它們同普通話的“他媽的”或“我操”的意思相近。有人認(rèn)為“丟那星”和“丟那媽”是下流的語句,但我認(rèn)為要分開來說。首先,“丟那星”就沒有下流意思,不屬污言穢語,只能算是一句粗言粗語而已。好多時,講它的時候,不是罵人,是自言自語,不針對別人,而是一句助詞,起到加重語氣的作用?!皝G那媽”就有所不同,要看講這句粵語時的具體情況和講者的語氣,如果是對著別人且惡聲惡氣地講,則屬罵人的了,屬“炒蝦拆蟹”了!
“丟那媽”是從一句下流的粵語演化過來,本文不贅。
到了今天,講這兩句話語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因為講這話語的,多是層次比較低的市井之民,一般文化素質(zhì)較高的人都很少講。
無論“丟那星”或“丟那媽”,畢竟都是比較低俗的語言,在提倡文明用語的今天還是不要講為好。
講起“掉哪媽”,使我想起明末一位講粵語的抗清名將——袁崇煥的一句口頭禪:“掉哪媽,頂硬上”。袁崇煥在打仗處于劣勢的時候,他就會高叫“掉哪媽,頂硬上”,將士們一聽到這句話,就馬上充滿斗志,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往往可以逆轉(zhuǎn)局勢,取得勝利。
袁崇煥(1584年—1630年),祖籍廣東東莞,出生于廣西藤縣(一說袁崇煥出生于廣東東莞,十四歲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明末抗清名將,愛國將領(lǐng)。多次擊敗后金軍的進犯。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重大勝利,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而辭官回鄉(xiāng)。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羅列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rèn)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據(jù)說整個酷刑最后被整整剮了3543刀,還被萬人啖肉,如此殘忍的酷刑,真是冤透天了。
這不僅是袁崇煥的悲劇,更是整個明王朝的悲劇,一生剛正,屢立戰(zhàn)功,卻得罪了明朝奸臣魏忠賢,最后卻落得一個慘死境況,實在可悲!
150年后,袁崇煥被乾隆皇帝平反,讓人們知道了事實的真相,是崇禎皇帝昏庸無能,朝中小人得勢,葬送了大明江山。
袁崇煥被處死當(dāng)晚,袁崇煥手下的一名廣東籍姓佘的謀士,冒著生命危險,把袁崇煥的尸骨偷偷埋在自家后院,并囑咐家人為之守墓,一守就是390年,十幾代人不回廣東。
袁崇煥出生地東莞石碣鎮(zhèn)水南村建了袁崇煥紀(jì)念園,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曾到紀(jì)念園參觀,并親手寫下了“護國愛民、英名永輝”的題字。
“掉哪媽,頂硬上”這句粵語還曾被刻在了紀(jì)念園的石碑上。但后來,其銘牌被鑿下,據(jù)說原因有二: 一、認(rèn)為這六個字太低俗;二、這六字袁崇煥是否有講過而有過爭議。
“掉哪媽,頂硬上”,說明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這個說法在廣東已經(jīng)很盛行,連袁崇煥這樣的官員都會成為口頭禪。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場。作者:李海明,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粵語趣談:丟那星》http://m.csd7.cn/column/80771.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