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裝過的電動自行車橫沖直撞,你害怕嗎?
昨日(5月18日),鶴洞大橋發(fā)生了一起慘烈的交通事故,一位駕駛電動自行車的司機懷疑違規(guī)駛?cè)霗C動車道,被卷入水泥攪拌車的車輪之下,當場死亡。這次事故,再次引發(fā)了廣州人對于電動車安全性的討論。
電動自行車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快遞、外賣等行業(yè)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同時也為市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利,甚至還形成了一些愛好者群體。
但另一方面,當浩浩蕩蕩“電雞”大軍穿梭在廣州的街頭巷尾時,卻又常常為行人或者駕駛?cè)耸慷紟矸N種的危險。
01
亂象橫生的電動自行車
電動自行車亂象,已成為廣州交通治理的頑疾,不少街坊就曾吐槽:
“電雞”亂穿插、闖紅燈、逆行、載人上高架……還有些車主出去“威”卻不戴頭盔,導致傷亡事故頻發(fā)。去年,我們就在《又一花季少女喪命:拿什么拯救你,廣州電動車亂象!》一文中提到了這些問題。
更令人詬病的是,不少電動自行車更被隨意地被改裝,改裝后電動自行車的時速甚至能飆升90公里,而改裝后的電池也容易出現(xiàn)自燃甚至爆炸的情況。
同時,加裝雨棚、加長坐墊等情況也很常見,這類非法改裝大大增加了超載、刮蹭等安全隱患。正如電動自行車愛好者圈子里流行的說法:“小牛唔改,不如推落大海。”可見電動自行車改裝已經(jīng)幾乎是車主們的“必選項”。
據(jù)統(tǒng)計,2021年廣州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112萬多宗,同比上升169%。
電動自行車,猶如脫韁的野馬,已成為城市的亂與痛,不少老廣就感嘆,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禁摩前的日子。
02
摩托在廣州的盛起與被禁
在廣州,電動自行車管理是否會重蹈當年摩托車的覆轍,最終走向被禁呢?或許我們能從當年摩托治理的前因后果中反思一二。
從新生到興盛,從黃金時代到銷聲匿跡,摩托車在廣州的發(fā)展史十分曲折。
80年代,廣州每個月的人均收入才一兩百塊錢,轎車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如果誰能擁有一輛上萬的摩托車,已經(jīng)是相當“威水”。
當時,摩托車的擁有者大多是廣州最早的“個體戶”,放到現(xiàn)在說就是“創(chuàng)業(yè)青年”。所以最初的摩托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還是發(fā)家致富的象征。不少車主熱衷于到維修店改排氣管,讓摩托車在行駛時能發(fā)出引人注意的“轟轟轟”聲。
到了90年代,摩托車數(shù)量越來越多,還衍生出了“摩的”行業(yè),為短途客運提供服務(wù)。早期的“搭客仔”大多來自當時的郊區(qū)——芳村、天河、白云等地,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他們腳下的農(nóng)田被水泥地覆蓋,于是他們丟下鋤頭,另謀出路,以騎車載客為生。
“東南西北中,發(fā)財?shù)綇V東”,再后來,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搭客仔”的行列,那時每天平均100塊的收入,使得摩的司機成為了大受歡迎的職業(yè)。
1997年,廣州市登記上牌的摩托車數(shù)量高達40萬輛,是廣州人的第二大出行工具。作為城市交通中最末端的一環(huán),摩托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連接著各個到不了的角落。
在客運站口、公交站旁,總有不少熱情的呼喝:“靚仔去邊?”“靚女坐我部車啦!”
然而,在方便老廣出行的同時,摩托引發(fā)的交通亂象卻令廣州人苦不堪言,這種“貼地飛行”的交通工具更是成為了滋生罪惡的土壤。
不少摩的司機不顧交通規(guī)則,隨意變道、沖燈、亂竄,導致意外頻出……
更嚴重的是,“飛車黨“騎著摩托車搶路人的手袋、金鏈,后來甚至演變成“砍手黨”,拿刀砍被搶路人的手,讓其無法反抗追回,行徑十分惡劣。
當時,有一條新聞引發(fā)了社會高度關(guān)注——湖南打工妹鄧哲玉,在廣州黃埔大道遭遇了飛車搶劫,因為死死抓住裝有23元現(xiàn)金的手提包,頭部遭受重擊,不幸離世。
鄧哲玉事件成為了最后的導火線,在政府和公眾的眼里,摩托車從原來的致富象征變成了犯罪工具。
2007年1月1日,廣州宣布全面禁摩。
但這個政策一出,便引發(fā)強烈爭議,有人覺得禁摩能極其有效地管治交通亂象和飛車搶劫事件,有人卻覺得禁摩實屬“一刀切”,忽略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同時,那些依靠摩托謀生的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與群體漸漸從廣州這座鋼筋城市中消失。
許多送水、送煤氣等物流工人,要不改升級用面包車,要不降級改用單車。
至于“搭客仔”就丟了飯碗,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外省,有的進廠打工。較場西路的“廣州摩配一條街”,中華廣場的“中山三路摩配城”,以及南華西路“摩托修理一條街”,也紛紛陷入停滯,影響了不少個人與家庭的生計。
倒閉與失業(yè),進一步引發(fā)了人們的質(zhì)疑——“禁摩”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03
電動車能否逃離被禁的宿命?
相比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雖然馬力較小、速度較慢,但是其在馬路及大街小巷中橫沖直撞,所造成的混亂程度亦與摩托車難分伯仲。
另外,駕駛電動自行車無需考取駕照,有大量車主未按規(guī)定上牌,造成了上牌政策未能貫徹到位的尷尬現(xiàn)實。可以說,電動自行車在管理難度上一點也不比摩托車小。
同時,電動自行車還有一處特別突出的安全隱患,那就是定時炸彈般的電池!電動自行車電池爆炸的新聞頻出,小則引起小型火災(zāi),大則導致受害者燒傷毀容。
因此,近年來呼吁“禁電”的聲音并不小,不少網(wǎng)友把埋怨的矛頭直指他們心中猶如馬路殺手般的電動自行車。
但事實上,無論摩托車也好,電動自行車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一種交通工具而已,并不擁有必殺之而后快的原罪。
面對一匹匹脫韁“野馬”,如何用一道道“緊箍咒”進行約束,使其謹慎前行,正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命題。
愛說“你很機車誒”的臺灣地區(qū),摩托車保有量超過1400萬輛,被稱為世界上摩托車密度最高地區(qū)之一,但為當?shù)孛癖妿肀憷耐瑫r,卻并未為當?shù)貛韲乐氐纳鐣栴}。
而臺灣之所以能把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摩托車管理得如此有序,便要歸功于當?shù)貙δν熊嚇O其細致的交通規(guī)劃。
首先,摩托車有規(guī)定的行車路線,不上人行道,更不能上高速公路。馬路靠右邊的摩托車道上赫然列著“機車優(yōu)先”四個大字,內(nèi)道上則明確提示“禁行機車”。
其次,臺灣的追責制度更為規(guī)范,所有的摩托車都需要上牌照,且規(guī)定每兩年換發(fā)一次。
同時,在臺北、高雄等大都市,雖然城市空間非常緊張,但是交通部門仍在各個路段仔細劃出摩托車停車位。一個個白色的小格子,解決了摩托車亂停亂放的問題。
除了臺灣地區(qū),澳門地區(qū)對摩托車的管理也非常嚴格。摩托車要像汽車一樣,上牌、年檢、交停車費,路邊有專設(shè)的摩托停車繳費機。
根據(jù)澳門地區(qū)《道路交通法》,如果摩托車車主在停車時,沒有以垂直并列的方式停泊,則會被罰款300澳元,違規(guī)成本高。
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地區(qū)、澳門地區(qū)治理摩托車的政策是比較人性化的“管”,而不是簡單的“禁”。即便在相鄰的佛山、中山、江門等地區(qū),摩托車也沒有被禁,依然是當?shù)鼐用癯鲂械闹匾x擇。因此,如果說“禁”的本質(zhì)是因噎廢食,那么“管”便是治理城市病時的一劑靈丹妙藥。
相對于地廣人稀的歐美城市,摩托車和電動車這些輕型交通工具在人口密集的東亞城市,其需求是合理的,畢竟不是人人買得起汽車,就算人人買得起,城市交通也未必承受得起,同時公共交通也不可能覆蓋到每一處。
有效的“管”既能發(fā)揮電動自行車在效率、環(huán)保上的價值,也有助于維持良好的城市秩序。外賣、快遞行業(yè)高速發(fā)展,電動自行車對于這些業(yè)態(tài)來說正是剛需。同時,電動自行車確實也為不少市民解決了出行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滿足大家便捷出行的需求。
在他山之石的基礎(chǔ)上,廣州若能跳出“禁不禁”的框架,突破“管不管”的進退維谷,對癥下藥地升級管理配套,才能實現(xiàn)兩全其美,使電動自行車“行穩(wěn)致遠”。
各位自己友,
你們對“禁電”的呼聲怎么看?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Bunny,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廣州數(shù)百萬輛電動自行車,會難逃當年禁摩的宿命嗎?》http://m.csd7.cn/headlines/76110.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