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美味都是誕生于一個個“意料之外”:蓮子糖水煮到水干而得的蓮蓉、不小心把生蠔煮糊所熬成的蠔油……就連我們的粵菜入門必修技能之一的干炒牛河,也有著這樣的“意外”色彩。
▲節(jié)目《阿爺廚房》截圖
傳說舊時廣州的宵夜檔所賣的炒粉都是用打芡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濕炒”。
當(dāng)時,有個軍隊出身的客人,來到一位名叫許彬的老板所掌勺的檔口吃炒粉,碰巧那時候檔口的豆粉用完了,無法打芡。
為了不得失客人,許彬只好硬著頭皮燒紅鐵鑊,爆香蔥頭,然后直接炒制河粉和泡過油的半熟牛肉來應(yīng)對食客。
不曾想這份沒有芡汁的炒牛河反而別具一番風(fēng)味,許彬這道意外制出的干炒牛河就這樣留在粵菜界了。
原來是“先有濕炒,后有干炒”,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多少為食貓知道這個傳說呢?
而這個“意料之中”的濕炒牛河,你又是否了解它?
如果將濕炒牛河看成一個模型的話,那么它有三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河粉、青菜和牛肉。
沒錯,濕炒牛河少不得青菜,常見的是芥蘭和菜遠。
菜葉嫩,菜梗老,細心的師傅會在菜梗部位切一刀,讓青菜受熱更加均勻。然后將青菜用水灼熟,就可以撈起備用了。
▲節(jié)目《阿爺廚房》截圖
而河粉下鍋之前就一定要熱鍋,足夠熱的溫度才能盡量保證炒粉時不會粘底。
炒河粉要大火猛炒,但切忌“動作多多”,因為太多翻動會將河粉炒碎,這樣的炒河絕對是不合格的。
炒至接近透明時就可以加入芽菜、蔥等其他配菜,炒好之后就能起鍋了。
▲圖片來自飲食男女
要讓牛肉入味,就要提前準備好腌制的工序。逆著紋理將牛肉切片,用白糖、料酒、生粉等給牛肉“按摩”,才能下鍋。
▲節(jié)目《阿爺廚房》截圖
與炒粉不同的是,熱鍋涼油大火下鍋反而更容易突出牛肉細嫩的口感,等到肉片表面變色,牛肉這一部分也準備好了。
干炒牛河靠鑊氣引誘人,濕炒牛河則靠濕潤的芡汁來滿足味蕾。而這一個打芡的動作,正正是“干濕”之間的最大差別。
有些師傅會加入沙茶醬來勾芡,這樣的濕炒牛河多了一份潮汕風(fēng)味。
與干炒牛河不同,濕炒牛河的每部分都是“各自準備,互不干涉”的。
當(dāng)所有部分完成后,用河粉鋪底、青菜伴碟,將炒好的牛肉連帶芡汁均勻淋在上面,便“組成”一份完整的濕炒牛河。
▲圖片來自飲食男女
“識食”的人下單時會要求“兜亂”,就是讓師傅幫忙將粉、肉、汁拌勻,讓鋪底的河粉也能被肉汁滲透,每一口都能嘗到濕炒牛河的真正滋味。
雖然同為炒牛河,“干炒”和“濕炒”的地位似乎不太一樣。因為對時間、火候的要求高,干炒牛河一直被人們視為最考驗粵菜師傅功力的菜式之一。
而對于濕炒牛河,不熟悉的人們可能只會單純地將它看作是干炒牛河的“親戚”,甚至認為“濕炒”的難度不值一提。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wǎng),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
不過,任何一款美食要做到精致,從來不是一件低難度的事情。
濕炒牛河各部分“互不干擾”,所以要保持牛肉的鮮嫩、青菜的嫩脆、河粉的順滑,三種口感不會互相搶奪風(fēng)頭,讓食客感受到層次感,才是濕炒牛河的靈魂。
這樣多層次的口感要求,怎能夠說不考驗師傅功力呢?
▲節(jié)目《阿爺廚房》截圖
只是現(xiàn)在人們大多偏好干炒牛河,它在美食界的名聲也大于濕炒牛河。食肆要迎合客人喜好,單單在廣州,能吃到“濕炒”的地方多數(shù)是專門經(jīng)營潮汕牛肉美食的食肆。
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人們未必知道原來干炒牛河背后還有濕炒牛河。
▲仍有網(wǎng)友不知道濕炒牛河的存在
如果連什么是濕炒牛河、什么才算是好的濕炒牛河都不知道,還如何判斷廣州哪里有好吃的濕炒牛河?
各位自己友
你更喜歡干炒還是濕炒的牛河?
你知道廣州最好吃的濕炒牛河在哪里?
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