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陽節(jié)準備到來,如今人們過重陽節(jié)的主題和方式,對比起從前的重陽節(jié)習俗,確實有了不少的改變,但登高仍然是最核心的活動。那么,古時候的老廣又是怎樣登高的呢?
? ? ? ? 關(guān)于重陽節(jié)登高習俗的由來,民間有個桓影登高避難的傳說。因為桓影聽從了師父費長房道長的話,在九月九那天帶上茱萸登上高山,飲菊花酒,避開了一場大禍。反正是他和家人回到家中,他們都冇穿冇爛,但留在家中的禽畜都死了。于是乎,民間常用這個傳說去解釋重陽登高的理由———求消災(zāi)、行好運。就如當年廣州人在重陽有“放紙鷂”(放風箏)的習俗,其中孩童放紙鷂,稱為“放災(zāi)難”。清《粵游小識》解釋說,放紙鷂“蓋小兒仰首,空中張口吐氣,未嘗非心火之一道也。”說的是重九日秋高氣爽,仰脖向天放紙鷂的時候,嘴巴也就不自覺地打開,將心火都釋放了,災(zāi)難隨之遠去。在我們理解,或者秋天人易多愁,又易秋燥,為免“古人言秋多寂寥”,那就仰望一下藍天,看到“晴空紙鷂排云上”,才有那種“我言秋日盛春朝”感受,心情好,就不憂郁,事情也就順遂多了。
? ? ? ? 古代廣州人登高,最早的還是登越秀山,白云山那時還算是郊外比較偏遠的山丘?!遏斞篙嬩浌偶畢部X表錄異補遺》中有唐昭宗時的劉恂記載:“越井岡,岡頭有古臺基址。連帥李玼于遺址上構(gòu)亭,鄭公愚又加崇飾。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為越王臺。相傳尉陀曾張樂于此。故老云:‘舊皆夾道栽菊,黃花迤邐,為九日登高之所?!币簿驼f明,大概是唐代時候的廣州人,歡喜在九月九到越秀山的越王臺登高。選擇到這里,或許是有種追思古代圣賢的寄意啦。但到了明代,登高有了新“蒲點”,就是鎮(zhèn)海樓。因為洪武年間,鎮(zhèn)海樓在山上興建,那里成了廣州的最高點。明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提到:“(九月)九日載花糕萸酒,登五層樓、雙塔,放響弓鷂?!?/span>
? ? ? ? 至于白云山成為大部分廣州人的重陽登高去處,其實歷史并不長,估計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才開始流行。流行的原因倒和一個傳說有點關(guān)系,據(jù)說有個后生多次想潛去香港,但屢屢失敗,于是到白云山上散心。他走到累了,就挨著山石睡著了。在夢里,他見到一個高人為他指明了路線,最后他真的成功了。傳說雖然荒誕,但這個傳說浮頭的那年重陽,真有很多青年男女到白云山登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