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城網(wǎng)及廣大網(wǎng)友的一片聲討之中,劉大作家耐不住了,發(fā)下面的博文以回?fù)簦?/p>

04de8114d4f1e2963f51cc5eae99f324
1edbabf88e5587d5f22cde33036709a2

拜讀罷不禁啞然失笑:這位文化人又一次暴露了其“冇文化”。且不說其不長的博文中就擁有3個錯別字:“廣東粵語的問題只(應(yīng)為主)要是因為香港”,“56各(應(yīng)為個)民族的語言”,“請好字(應(yīng)為自)為之”;作為作家、評論家,這很不應(yīng)該。(并非吹毛求疵)

最體現(xiàn)其“冇文化”的,是將粵語(狹義,指廣州話,不含客家話、潮汕話,下同)書面化、文字化的“發(fā)明權(quán)”歸咎于香港,讓“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來背“離心”、“分裂”的黑鍋,這樣,其反對粵語書面化、文字化以及媒體傳播的“根本原因”起碼在文化情感上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粵語書面化、文字化是香港“發(fā)明”的嗎?

劉大作家可以不屑于領(lǐng)略嶺南文化、廣府文化,但也不能無視歷史、歪曲歷史??!這里就給他普及一下粵語文字化的沿革史(筆者是語文教書匠,有點“好為人師”,失敬,失敬?。┌伞?/p>

粵語文字化,古已有之?;浾Z的發(fā)展,自秦漢至現(xiàn)今,已經(jīng)歷了約2200年(普通話約800年),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粵語保留了大量文言詞,略舉一些:

鑊黸(鍋灰) 《說文解字》:齊謂黑為黸;從黑盧聲,洛乎切。

僆仔(男少年) 《爾雅》:僆,雞未成者。

尋(昨) 陶淵明《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于武昌?!?/p>

畀(給) 《詩經(jīng)·鄘風(fēng)·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諗(想)? 《詩經(jīng)·小雅·四牡》:“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p>

幾多(多少)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卒之(終于)(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公囚困于淮西,屢折李希烈,卒之捐身殉國”

還有如食(吃)、行(走)、走(跑)、著(穿)、面(臉)、飲(喝)、斟(倒)、鬧(罵)、翼(翅膀)、晏(遲)、滾水(開水)、傾偈(聊天)、下晝(下午)、趁墟(趕集)等等,都是古漢語語詞,舉不勝舉。這類粵語詞,嶺南人、廣府人的祖先當(dāng)然是堂而皇之地書寫在各種文案、作品上。劉大作家說的“分裂”,真是如何說起?

劉大作家所深惡痛絕的香港現(xiàn)下的書面語言文風(fēng),無非是文言語+規(guī)范語+粵語雜糅(甚至嵌入英語單詞)的“三及第”。可這是港人“發(fā)明”的么?非也。是廣州為中心主體的大灣區(qū)(包括香港)人“發(fā)明”的。民國時期,“三及第”文章就充斥在大灣區(qū)內(nèi)地部分所有的報紙上,直到解放初如是。后來,大灣區(qū)內(nèi)地部分由于黨和政府推行簡化字和普通話(這是絕對必須的),語言文風(fēng)才逐漸規(guī)范起來。而港澳因為沒有推簡推普,加上中華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沿襲了“三及第”。

廣府人無疑是“粵語文字化、書面化”的牽頭“發(fā)明者”。民國時期,廣州就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的粵語文學(xué)作品。如陳澤讓的《鬼才倫文敘》,陳魯勁(筆名“我是山人”)的《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洪熙官大鬧峨嵋山》等,成功地塑造了廣府人民大眾家喻戶曉的人物倫文敘、洪熙官、黃飛鴻、方世玉、梁贊(葉問師父)等形象。這些作品語言由于使用大量的粵語書面語及淺易文言詞,因而老少咸宜,是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精粹。

IMG_256

最能體現(xiàn)粵語文字化精深奧妙的是晚清的廣州才子何淡如,他甚至將粵語書面語入詩入聯(lián)。如他的一首七律《垓下吊古》:

又高又大又嵯峨,臨死唔知仲唱歌。
三尺幾長鋒利劍,八千僆仔后生哥。
既然廩抌爭皇帝,何必頻輪殺老婆?

若使烏江唔割頸,漢兵追到屎難屙。

其中,“唔知”“仲”“三尺幾”“僆仔”“廩抌”“頻輪”“割頸”“屙屎”都是“粵語文字化”,用在詠嘆楚霸王兵敗自刎的史故,十分精當(dāng)。又如他擬的兩個無情對:

一拳打飆眼火,對面睇見牙煙。

三間大屋間間間,九橫長梯橫橫橫。(前三個“間”量詞,末“間”,動詞,分隔,“間房”。讀音不同;前三個“橫”,量詞,梯子每一級為“一橫”,末“橫”,動詞,橫陳。讀音不同。)

巧用“粵語文字化”,非常精妙,很值得玩味。

當(dāng)代,內(nèi)地有沒有人寫粵語文字化的文章、作品?有的是!除了阿丫君所舉的《南方都市報》(每天)、《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不定期)開專欄外,(筆者在此也發(fā)表過十多篇“粵語文字化”文章,失禮?。V東的嶺南作家群也寫出大量充斥粵語文字化語言的作品。還有更純粹的:廣府人愛聽“講古”(說書),直到現(xiàn)在,廣東、廣州廣播電視臺幾十年如一日地保留著粵語說書的節(jié)目,愛聽的不止是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很多年輕人、小孩都喜歡。講古大師張悅楷的《三國演義》、林兆明的《西游記》、梁錦輝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風(fēng)靡了幾代廣府人。要知道,他們的講稿,可是用100 % 的純粵語重寫經(jīng)典的,整理其手稿出版,這可是活生生的“粵語話本小說”??!

劉大作家最痛心疾首的是“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為了顯示與內(nèi)地不同,便開始在媒體上使用粵語書面語,并且在殖民地時代就開始對粵語書面化、文字化進(jìn)行標(biāo)準(zhǔn)化?!边@又孤陋寡聞了!

粵語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xué)和境外大學(xué)(含港澳臺灣)有獨立研究的漢語,也是除普通話外唯一擁有完善文字系統(tǒng)的漢語;作為粵語通行地域,香港對之“標(biāo)準(zhǔn)化”是很自然的事,那是香港語言學(xué)會、香港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為文化界、民眾接受,為的是更好傳承嶺南文化、香港文化;這與港英政府并無半毛錢關(guān)系,更與“殖民”(盡管劉大作家一再強調(diào)這個詞兒)八竿子打不著!(倒是把英語單詞植入“三及第”文中有點“殖民”氣息。)

對于這一“標(biāo)準(zhǔn)化”,廣州做得更甚!尤其是暨南大學(xué),幾代學(xué)者、語言學(xué)家對粵語書面語匯“標(biāo)準(zhǔn)化”比香港水平高得多。饒秉才教授開發(fā)了比美國耶魯大學(xué)、香港語言學(xué)會更勝一籌的粵語拼音方案,著有《廣州音字典》;陳慧英教授著有《實用廣州話詞典》;目前,著名語言學(xué)家詹伯慧教授帶領(lǐng)他的研究生團(tuán)隊,編寫的《廣州話大辭典》即將問世,真是將粵語“標(biāo)準(zhǔn)化”推向登峰造極了……請問劉大作家,你敢說這是“離心”、“分裂傾向”嗎?

漢語發(fā)展史告訴我們,漢語成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表現(xiàn)力最強的語言,是各地域、各民族語言相互推動、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jié)果。其中粵語也起了應(yīng)起的作用,粵語的書面語匯,登上最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大雅之堂的不下三十個,下面作個不完全的小盤點(劉大作家可一一查看):

打的(叫出租車或坐出租車),搞掂(定)(做完了、完成了),唱衰(通過造謠、謾罵等手段污蔑對方),大佬(大哥、大兄弟;對一把手的旁稱;黑社會頭目),登對(條件相符),大排檔(路邊的大眾化食肆),狗仔隊(專門拍攝名人私隱的攝影者),老抽(一種醬油),河粉(廣州特產(chǎn)的米制粉條,先已普及全國),軟腳蟹(怕死或畏縮不前的人,此詞亦來自上海話)、三腳貓(沒本事或技藝淺?。?,手信(探望別人時所帶的禮物),塑膠(塑料),無厘頭(做事、說話令人難以理解,無中心,語言和行為沒有明確目的,粗俗隨意,亂發(fā)牢騷;或形容無根據(jù)、空穴來風(fēng)),泊位(車、船的停泊點),咸魚翻身(生)(本受輕視的人或物,時來運轉(zhuǎn),身價不同往昔),飲茶(到茶館或酒樓一邊品茶一邊吃點心),質(zhì)素(素質(zhì)),齊整(整齊),埋(買)單(結(jié)賬)

加上筆者在《厾一厾》一文中列舉的“上了北方(廣義,泛指廣東以外省份)人的口頭語,北方商家的招貼、作家的作品、媒體的版面”幾十個粵語書面詞,(還可以舉出二三十個,多是食品、用品名或文體用語)這可不得了!按劉大作家的說法,這令中華語言文化的大堤上,到處都是“蟻穴”!

IMG_256

明明是“京味兒”土話可以文字化,滬上語可以文字化,吳語可以文字化,閩南語可以文字化……劉大作家卻偏偏不許海內(nèi)外影響最大的粵語文字化,還扣上無厘頭的大帽子,不知是何居心?

如果不是別有用心,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文化沙文主義與文化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