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11月26日下午14時,地鐵八號線北延段正式開通,被困多年的同德圍街坊,終于盼來了便捷的地下鐵。
?

剛開通那幾天,來坐地鐵的同德圍男女老少,都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留念,激動堪比過節(jié)。

 

同德圍以外的廣州人,可能很難理解這種激動。

 

這個被稱為“城市孤島”、“痛得威”的地方,在被短暫關注又被迅速遺忘的“怪圈”中苦苦掙扎二十年,許多黑發(fā)變白頭,許多后浪成前浪,才終于和城市連為一體。

 

同德圍為何變成“城市孤島”?解圍的歷程為何如此漫長?從同德圍“困局”中,我們又該反思什么?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從“小香港”到“痛得威”

 

90年代末,阿詩一家搬進同德圍,住上了嶄新寬敞的小區(qū)房。

 

之前,他們在老城區(qū)租房子住,沒有客廳和臥室的概念,睡覺只能窩在閣樓上。

 

同德圍的房子不一樣,客廳、臥室、衛(wèi)生間各自獨立,而且還有小區(qū),對于像阿詩一家這樣的老城區(qū)居民,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同德圍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qū)的西北角,三面環(huán)水,由鵝掌坦、田心等5個村落組成。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里農田遍布,村民主要以種植和養(yǎng)殖為生。

 

1990年,廣州市政府把同德圍規(guī)劃為大型住房解困區(qū)。九十年代的廣州老城區(qū),地鐵、內環(huán)路、舊城改造等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同德圍是最重要的征遷安置地之一。

 

一棟棟解困房、安置房、周轉房、保障房和單位宿舍樓在同德圍拔地而起。除了安置拆遷戶,也對外銷售。放在當年,當時買同德圍的解困房,可要爭破了頭。

 

和現(xiàn)在不一樣,當時同德圍被視為“小香港”,代表著一種現(xiàn)代化的居住方式。1996年后,數(shù)以萬計老城區(qū)拆遷戶和購房者涌進同德圍,圍內人口暴漲。

 

除了蓋住宅,同德圍的許多農田也被征用,吸納從老城撤出的工業(yè)和倉儲業(yè)。

 

聚龍工業(yè)區(qū)、同德貨運市場的興建推動了貨運業(yè)蓬勃發(fā)展。村民們不種地改種樓,建起密集的集資房,低廉的租金吸引來大量外來工,人口規(guī)模進一步暴漲。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到新世紀初,同德圍這片僅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竟達到20萬。(注:普遍的說法是“不完全統(tǒng)計,30萬”,此處參考2011年同德街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在人口暴增的過程中,擁堵、環(huán)境污染、社會治安等各種問題也層出不窮。

 

整個同德圍地區(qū)僅有西灣路-西槎路一條路可以去市區(qū),貨車、公交車、私家車、摩托車都往“華山一條道”上擠,擁堵成為常態(tài)。

 

西灣路上,廣州水泥廠的專用鐵路就如一條攔路虎,每當火車經過,一排排摩托車、公交車不得不停在鐵道口等待,緊接著就是一輪輪堵塞。

 

西槎路沒有交通燈,車與車總上演著爭路混戰(zhàn),行人過馬路歷經生死時速。

 

往返市區(qū)的公交都要走狹窄的主干道,負荷最重的同德鄉(xiāng)站,竟??苛?1條公交線路,排起100多米長龍都是常事。

 

街坊們每天出門都像打仗,在滾滾煙塵中追公交,就算搭上最早一班車都有可能遲到,遇上大塞車,下車走一小時回家,是常有的事。

 

交通上的擁堵還只是一方面,教育、醫(yī)療上的問題更讓同德圍居民痛心疾首。

 

同德圍地區(qū)公辦學校數(shù)量少,許多遷入同德圍但戶口還在老城區(qū)的居民嫌棄同德圍片區(qū)小學、初中的教育質量,寧愿讓小孩每天跋涉到老城區(qū)讀書;至于公立高中,在2015年之前同德圍片區(qū)連一所都沒有。

 

不光沒有一所公立高中,也沒有一所三甲醫(yī)院。

 

街坊被飛車黨用利刃刮傷手腕、血流不止,但同德圍內唯一的中醫(yī)院門診部,連大點的傷口都無法包扎。門診部不設急診,老人病危,外面的救護車卻堵在路上進不來,釀成悲劇。

 

到現(xiàn)在,阿詩都清楚的記得,為了上學早上6點不到就出門,每天來回都花上3個多小時擠公交,往往在車上就能完成不少作業(yè)?!爸挥性谶@里住過才知道,搭車進來一路有多少障礙?!?/span>

 

受工業(yè)區(qū)影響,晚上家里會不時停電,阿詩一個人在家時就特別害怕:“一停就2、3個鐘,周圍都黑漆漆的?!?/span>

 

不過短短幾年時間,曾經的“小香港”同德圍就變成了居民口中的“城市黑點”“痛得威”。

 

尤其是從市區(qū)黃金地段遷來的“老廣州”,內心的情感不光是失落和焦慮,還有被拋棄、被欺騙的憤懣。

 

關注與遺忘

 

“痛得威”的同德圍居民不是沒有跟政府部門“鬧”過,但一直都被各種官腔和小修小補打發(fā)。

 

直到2005年,《新聞日日睇》用史無前例的方式,揭開了這塊廣州城市發(fā)展的“傷疤”,同德圍成為整個城市的關注焦點。

 

5月16日上午9點,《新聞日日睇》節(jié)目主持人陳揚與攝像師登上直升機,帶著觀眾從空中俯瞰人民橋、陳家祠、北京路的繁華,繞一大圈后經火車站、流花湖飛入同德圍,一河之隔,天壤之別。

 

陳揚在節(jié)目中呼吁:“十年發(fā)展,十年滄桑,廣州變得更靚更現(xiàn)代化了,但這班街坊當年的淚還在流,只不過不是灑在繁華親切溫情的西關故園,而是灑在這個城不城、鄉(xiāng)不鄉(xiāng)的新家園。廣州有什么理由讓這十幾萬街坊坐困愁城?!”

 

《走進同德圍》專題一做就是六期,引發(fā)全城熱議。

 

節(jié)目組還開辦群眾論壇,讓居民直接在白云區(qū)政府負責人面前表達訴求,蜂擁而至的街訪道出一肚子苦水:

 

“當初停水停電逼我地搬,都算了,來到同德圍咩到無,交通醫(yī)療教育樣樣唔得,仲差過鄉(xiāng)下地方!”

 

“從解放北拆遷搬進來,怎么還我學區(qū)房學位?”

 

“我們被廣州遺忘了!”

 

場面一度失控。

 

照例,政府部門承諾會一步步解決問題。然而,轟轟烈烈的報道過后,同德圍的“痛”就馬上被遺忘、被擱置了。

 

同一年,在市委組織的征文活動中,街坊楊先生提交了《為建設平安和諧的同德社區(qū)獻一策》,痛陳同德圍各種困局,并帶著“萬言書”跑遍各政府主管部門,當中近百條改善建議,讓交通專家、規(guī)劃專家都大豎拇指。

 

各部門看似有“希望”的答復,除了建天橋有點眉目,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措施仍舊沒有。楊先生說:“讓我感覺各部門都是在推搪?!?/p>

 

兩年后的2007年,《羊城晚報》推出系列報道《追蹤同德圍之困》,掀起又一輪媒體關注同德圍困局的熱潮。廣州市有關部門承諾盡快改善交通狀況。但一年后羊晚回訪同德圍,照堵不誤,混亂依舊,在報道中只好用“掙扎”來形容這片圍城。

 

2010年,連接圍內和市區(qū)的上埗橋,被運載重型鋼卷的大貨車撞裂,把同德圍徹底變成了一座與“市”隔絕的孤島。居民唯有貓著腰穿過橋下的涵洞走回家。

 

拓寬上埗橋的承諾一直沒有兌現(xiàn),于是有居民在網上泄憤:“上埗橋全塌了更好!”

 

26天后,橋修好了,交通擁堵如常。

 

那些年,關于同德圍的媒體報道都驚人相似,收到的現(xiàn)實效果也都差不多:政府在整治同德圍上不是完全沒投入,例如修天橋、派交警、安裝紅綠燈;例如2005年的一輪整改行動,但不是小修小補,就是無疾而終,說多過做,做也還是做做樣子。

 

每一次媒體關注后,同德圍又回歸沉寂,街坊們被希望和失望的循環(huán)折騰得身心俱疲。

 

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惡性循環(huán)?

 

解決同德圍的交通問題,針對要害,最重要的是修橋修路修地鐵、減少貨場貨車數(shù)量。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同德地鐵站口附近

 

但廣州水泥廠和同德貨運市場搬遷后,貨運場沒有按承諾改成綠化帶,反倒變成西城鞋城基地,貨車施施然進出,又制造出新的交通黑點。

 

究其原因,鞋城和貨場的物流公司是同德圍的主要業(yè)態(tài),是街道重要的創(chuàng)收來源。更何況,同德圍內還有十幾個省市國企的廢舊倉庫,并非白云區(qū)想?yún)f(xié)調就能夠協(xié)調得動的。

 

在廣州市層面,道路擴建、修地鐵并不是一時三刻能做好的事,而同德圍又以住宅和倉儲貨運為主,能開發(fā)的地皮也很少,與其吃力不討好地碰這塊“燙手山芋”,還不如把精力放到發(fā)展空間更大、短期內就能做出閃亮政績的區(qū)域。

 

實際上,關于同德圍報道聲勢最大的那些年,恰恰趕上廣州市為迎接亞運會大搞新城建設的階段,財力、精力都有限的政府事實上無錢也無暇顧及到同德圍。

 

2010年,一個從荔灣遷到同德圍的老廣在接受《信息時報》采訪時還是訴苦:“拆遷時,把同德圍吹上天,簡直就是小香港,如今一個承諾也沒兌現(xiàn),已經麻木了。奢望他們兌現(xiàn)承諾?算了吧!這么多年,街坊們反映過多次,有人來管過嗎?”

 

《信息時報》的評論很不客氣:“同德圍‘解圍’,淪為了有關部門應對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和輿論的游戲。”

 

艱難突圍

 

在同德圍的“解圍”之路上,除了陳揚,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被譽為“老百姓的代言人”的韓志鵬,一個是陳建華。

 

在同德圍住了快1年的韓志鵬,對街坊的痛,知根知底。2012年初,韓志鵬代表同德圍街坊在廣州市“兩會”上遞交“萬言書”,痛陳同德圍的水深火熱。

 

剛剛上任不久的市長陳建華,帶隊到同德圍調研,承諾政府會將工作落實到底。

 

有了市長的親自推動,一切才變得不一樣。

 

2月23日,由韓志鵬擔任主任的“同德圍公眾咨詢監(jiān)督委員會”掛牌成立,成員中60%都是本地居民。一個月后,他們將1000多條意見、建議分門別類整理反饋,提交給市政府。

 

僅僅兩個月后的4月29日,同德圍綜合整治工程啟動,“突圍之戰(zhàn)”打響。但突圍的過程,卻又遭遇到重重阻力。

 

破局,從南北高架開始。

 

住同德圍的退休工程師提出沿石井河建高架橋,市建委隨之研究出西線方案,但受到專家和居民的質疑,考慮到對石井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和拆遷成本,西線方案未通過。

 

緊接著有人提出東線方案,唐寧花園業(yè)主擔心噪音強烈反對,棠溪村則擔心征地建橋后,橋下商鋪會變成死地。

 

建高架橋牽涉到村民、居民及貨運場背后的廣鐵集團的利益,繞行貨場方案對貨場影響最少,但不利于剛被正式提上議程的“田心村改造計劃”。田心村是白云區(qū)首個城中村全面改造項目,繞行方案中的引橋部分設在村里最大的地塊上,這會使村里失去1/5以上收入。

 

隨后,沿鐵路線和穿越貨場方案也遭否定,各種矛盾糾葛讓項目一度陷入僵局。

 

經過幾十輪協(xié)調,高架橋方案終于敲定。12月30日,同德圍南北高架橋工程正式開工。

 

兩年后的2014年12月29日,同德圍南北高架橋開通,“華山一條道”的歷史終于結束。

 

但要真正解決居民出行問題,繞不開建地鐵。2010年3月,廣州市規(guī)劃局首次公開“2011~2015年地鐵建設方案”,八號線北延段終于榜上有名。2013年,《同德街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正式通過,廣州市決心投入63.6億元整治同德圍。

 

但建地鐵所遇到的挑戰(zhàn),比高架橋還要大得多。

 

對同德圍來說,修地鐵施工拆遷,利益最受影響的是本地村民,既想地鐵趕緊開,又希望征地少,是他們身上鮮明的矛盾。

 

比如橫滘村,十多年來,村里的土地已被征去80%,靠不足百畝地的租金供養(yǎng)著2000多位村民的橫滘村自然希望征地少些,賠償高些。

 

2012年11月,地鐵鵝掌坦站撤銷的公告掀起軒然大波。原方案因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拒絕征地,及拆天橋、交通疏解等問題,一直未能推進。

 

鵝掌坦是同德圍擁堵最嚴重的地方,很多居民都是地鐵建設的拆遷戶,撤站自然遭到眾人反對。

 

廣州地鐵經過多輪討論,決定保留鵝掌坦站,車站南移30米。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最早開工的地鐵同德站,在2013年11月開建。2015年6月,鵝掌坦站也終于破土動工。

 

征拆不順是一方面,地鐵建設也殊為不易。

 

廣州地鐵官方介紹,八號線北延段的地質條件,可能是所有在建線路中最復雜的。最可怕的是,地下有不少溶洞,最大的高達20米。

 

同德圍地區(qū)的隧道全在溶洞里穿行,據(jù)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地鐵總經理丁建隆曾說:“在溶洞層里,只要一個地方塌方或滲水,周邊二三十公里范圍內的房子可能都會下沉?!?/p>

 

而八號線北延段的線路上方,又有著眾多老化的房屋,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房屋墻體開裂,甚至坍塌。

 

沿線地下管線眾多、地面道路狹窄、車流量大,周邊建筑密集,更讓地鐵修建面臨重重障礙。

 

所幸,在決心和錢面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2015年,同德圍第一所公辦高中“廣州市65中同德校區(qū)”開學;2017年,首家三甲醫(yī)院“廣州市中醫(yī)院同德分院”開診。

 

2020年11月月底,八號線北延段正式開通。在同德站,一位阿姨激動地跟識廣說:“宜家十幾分鐘就到陳家祠啦,以前最少要一個鐘!”

 

歷史并不如煙

 

等了20年時間,同德圍居民終于等到了地鐵通到自家門口。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對廣州這樣一個超大城市來講,也許一個同德圍“黑點”并不影響它常以示人的光鮮靚麗的城市形象;20年也不過是其發(fā)展歷史中毫不起眼的一小段。但對于一個個體而言,20年意味著什么?

 

三年前,阿詩終于決心搬出同德圍,有不舍,“畢竟住了十幾年,但又有一點解脫的感覺”。

 

今天,每一個在同德、鵝掌坦地鐵站興奮地拍照的市民,都有一段充滿心酸和無奈的往事。

 

城市中沒有應該被忽略的角落,沒有應該被辜負的人。

 

20年,也不該用輕飄飄的“解圍”兩個字就翻篇。——何況對于同德圍來說,只是交通出行改善了,但論居住環(huán)境環(huán)境論產業(yè),還都沒到真正“解圍”的地步。

 

2013年,推動同德圍“解圍“的陳建華語重心長地說:“20年過去了,歷史并不如煙,我們需要好好反思政府在過去工作上的不足?!狈此际裁矗?/p>

 

這么一個被兩河夾攻的角落,適不適合短時間集中導入大量人口和產業(yè)?

 

在有序導入人口和產業(yè)的同時,如何讓公共配套設施跟得上人口增長?

 

在規(guī)劃和建設過程中,如何為未來公共配套建設預留空間,避免潛在問題日積月累,越來越錯綜復雜?

 

也許更重要的是,反思過往城市發(fā)展模式中的問題,最大程度上兼顧城市發(fā)展整體需求和群體利益。

 

陳建華說:“不能等到問題爆發(fā)以后,再暴風驟雨般地解決問題,而是要未雨綢繆,否則我們永遠都有同德圍,永遠都有金沙洲?!?/p>

 

這話,如今依然警醒。

 

圖片來源:Megan

撰文 | Megan

編輯 | P.K

? THE END

本文由識廣原創(chuàng)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互動話題

你對同德圍有什么印象?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
同德圍:通了地鐵,忘不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