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講究華夷之辯,對于服飾而言尤為重視。特別是經(jīng)歷過上世紀慘烈的抗日戰(zhàn)爭后,加上近年民族主義情緒的興起,國人對于帶有日本風格的服飾顯得尤為敏感。

去年8月20日,就有廈門一家日本壽司店的女員工穿著類似和服的工作制服前往檢測核酸,結(jié)果被志愿者勸阻,要求回去換衣服再做檢測。而在今年1月3日,一男子在南京玄武湖景區(qū)穿著日本動漫《東京復仇者》中的Cosplay服飾,引發(fā)游客的憤慨,圍著要求脫掉。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新聞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國人對于什么是來自外國的洋裝、和服,仿佛分辨得特別清晰,但對于什么是自己的國服、華服,卻常常搞不清楚,且不說漢服圈里的漢服愛好者整體為形制問題爭吵不休,就算對近現(xiàn)代來被視為國民服的中山裝,也常常將之與青年裝混淆不清。

例如,2012年12月,莫言到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身穿的青年裝就被國內(nèi)媒體紛紛說成是身穿中山裝。其中發(fā)表在人民網(wǎng)的《解讀莫言瑞典之行服飾:細節(jié)傾訴中國情懷》報道中就特別寫道:“當天,莫言身穿的中山裝為他加分不少。這種中國式正裝不僅傳達出他對大會的尊重,細節(jié)中也散發(fā)出濃濃的中國味。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但令人尷尬的是,照片中顯示莫言穿的明明是青年裝,而非中山裝,而青年裝卻是地地道道來自日本引進的服飾……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01
青年裝與中山裝的區(qū)別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筆者在出席陶陶居總店復業(yè)儀式上穿著的青年裝

青年裝與中山裝這兩種服飾驟眼看頗為相似,但放在一起對比,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區(qū)別其實挺大的:

青年裝是立領,而中山裝是立翻領;青年裝是三個口袋,而中山裝是四個口袋;青年裝的口袋是沒有袋蓋的,但中山裝的口袋是有袋蓋的,并且有紐扣;青年裝是后邊開叉的,而中山裝后邊是不開叉的。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穿著青年裝的筆者和穿著中山裝的影星謝霆鋒對比

國人對青年裝和中山裝還常有一個誤解,就是以為這兩者是源自于中國清末唐裝的改良,屬于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tǒng)男性服飾。這個誤解,很可能與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中穿著白色青年裝痛打日本武士的經(jīng)典造型,以及近代以來孫中山先生等歷屆中國領導人在重要場合都穿著中山裝而造成的印象有關。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中者穿著青年裝的經(jīng)典造型

事實上,青年裝、中山裝與中國清末流行的唐裝沒有太大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學者丁超研究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唐裝其實是從明代對襟衣、罩甲以及清朝時期的馬褂發(fā)展而來,海外華人在外國自稱唐人,因此身穿這種立領和盤扣的對襟衫時,也稱之為唐裝,但實質(zhì)與唐朝服飾沒有太多繼承關系。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筆者穿傳統(tǒng)唐裝的宣傳硬照

那么,青年裝是如何從日本引進到中國,而中山裝又是怎樣來的呢?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02
被引進到中國的青年裝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就向剛統(tǒng)一并崛起不久的德國學習陸軍軍事,并把德國陸軍士官服引進到日本國內(nèi),進行簡化改良,成為中學和大學的男裝制服,而這才是青年裝的源頭。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一戰(zhàn)時德國軍官制服

在甲午戰(zhàn)爭中,清朝慘敗于日本。日本與清朝都是君主制,又是東亞國家,多年受儒家文化熏陶,因此大量中國青年為求救國到日本留學,希望中國可以透過像明治維新這樣的改革,一躍成為強國,免受列強欺凌。

到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就包括了郁達夫、汪精衛(wèi)、蔡鍔、蔣百里、王國維、廖仲愷、張聞天、蔣介石、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郭沫若等等眾多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當你翻看這些近代歷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名人年輕時有很多照片都是穿著這種立領筆挺的學生制服。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清末民初的中國留日學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再次展露出對侵吞中國領土的野心。因此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紛紛回國,結(jié)束了到日本留學的熱潮,但他們除了把在日本學到的知識帶回中國之外,也把在日本常穿的學生制服帶回了國內(nèi)穿著,稱之為青年裝。后來之所以又被成為五四青年裝,正是五四運動時,中國不少大學學生都是穿著這種形制的服裝,以示和穿著長衫馬褂的舊時代劃清界線。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

大家在觀看電影《精武門》時,不妨留意一個細節(jié),就是電影的時代設定正是在五四運動前后,而主角陳真的角色設定則是一個剛從日本趕回來參加師傅霍元甲喪禮的中國青年。所以,李小龍在電影中穿著白色青年裝也是非常符合歷史背景。當然了,真實的霍元甲其實是在1910年逝世的,那時候清朝還未滅亡,更別說五四運動了,而陳真也只是虛構(gòu)的人物。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李小龍的經(jīng)典造型后來也被梁小龍、李連杰、甄子丹等模仿

至今,青年裝在日本的中學和大學還是被廣泛作為男裝校服采用,就如水手服作為女裝校服那樣,經(jīng)常關注日本影視和游戲的朋友就會留意到。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現(xiàn)代日本中學生校服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03
中山裝如何成為國民服裝?

至于中山裝,當然就與孫中山先生有關了。但其出現(xiàn)時間、地點與過程仍有分歧。一般認為,中山裝是孫中山請曾經(jīng)在越南河內(nèi)保羅巴脫街開設過隆生洋服店的黃隆生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根據(jù)中國人的體型和習慣而設計的,于1923年正式定型,命名為中山裝。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及歐美有著長時間的革命生活經(jīng)歷,日本的學生裝、德國軍服對于他來說自然也是印象深刻。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身穿中山裝的孫中山

隨著后來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名義上統(tǒng)一中國,中山裝也在中國流行起來。當時河南省就有報紙就寫道“國民軍入豫,凡有公職者,俱服中山式制服,而袍褂式之禮服,乃日見減少”。這報道也說明了,青年裝和中山裝和傳統(tǒng)唐裝之間其實沒有什么傳承關系。

因為中山裝是先作為國民政府的軍政人員的日常制服推廣開來的,所以相比起青年裝而言,也多了很多政治意義。

例如,衣服的四個口袋各代表禮、義、廉、恥;口袋蓋子像倒轉(zhuǎn)的毛筆架,左側(cè)口袋蓋子上,留有一條縫隙插鋼筆,就象征崇文重教;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的五權分立,穿著時必須同時扣上;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以及平等、自由、博愛的共和理念;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tǒng)一之大義;而翻領封閉式衣領,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中山裝被賦予的政治意義

1936年,隨著中華民國教育部要求學校男性的教職員和學生都穿中山裝,從此青年裝在中國的流行也開始結(jié)束,而中山裝則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然被繼承下來,并根據(jù)毛澤東的身材進行改良,更加推向全國各個階層成為當時的國民服。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抗戰(zhàn)勝利后的蔣介石和毛澤東

不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的服飾日益多元化,在城市街頭穿著中山裝的人也越來越少,唯有中央領導人在重要儀式中又或者中國駐外大使遞交國書的場合中仍然普遍穿著。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1971年,一個外國嬉皮士受到內(nèi)地民眾的圍觀

反倒近年,可能是受港澳臺影視作品及明星影響,青年裝再次出現(xiàn),卻與唐裝一起,被當作為中式禮服在很多場合上出現(xiàn)。只不過大多數(shù)賣青年裝的人和穿青年裝的人,大多都將之與中山裝混為一談了。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某寶上的產(chǎn)品介紹,把青年裝當成中山裝,不扣鈕當西裝穿

甚至有不少媒體人也沒搞清楚青年裝和中山裝的來源和區(qū)別,明明人家穿的是青年裝,卻大談“中山裝的興起是中華文化自信”、”外國人穿中山裝是中國文化輸出”云云,這實在令人貽笑大方。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04
包容多元才是崛起之道

單單從青年裝到中山裝這短短一百多年歷史,就不難看出,人類各國的服飾文化固然有其獨特之處,但在發(fā)展過程中實質(zhì)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對于普通人而言,穿什么不穿什么,更多應該是跟隨個性、氣候、體態(tài)、美學、場合、經(jīng)濟等條件而定。

當然,某些歷史時期的服飾帶著濃厚的反人類意味,應當被禁止穿著。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兩中國游客在德國擺拍納粹禮被捕

例如德國在經(jīng)歷二戰(zhàn)后,國民為了避免納粹主義的災難重演,不但禁止穿著納粹服飾,甚至連納粹時期的口號和敬禮都一同禁止了。而同理,鑒于日本軍國主義者在近代對中國侵略造成的慘痛歷史,禁止穿著舊日本軍服以及展示其標志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一些觸碰國人悲慘回憶的服飾卻被視作是集體回憶,時不時出現(xiàn)成為一些學生活動時的服裝,或是主題餐廳服務員的制服,甚至成為結(jié)婚照造型。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

▲南方人物周刊的報道

近千年來,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國家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民族服飾上同樣也繼承了相當多的中國唐宋明時期服飾的形制和元素。所以對于比起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更為久遠的和服,就沒必要過于敏感了。

網(wǎng)絡上,甚至有些民族主義者的認為,應要在國內(nèi)禁和服。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自日本的青年裝是否也要禁?改良自青年裝的中山裝呢?還有我們?nèi)粘J褂煤芏嗟膩碜匀毡井a(chǎn)品呢?

對了,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還有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之中也包含了大量來自日本在近代創(chuàng)造或者重新詮釋的和制漢語,例如:電話、商業(yè)、情報、象征、科學、美學、美術、哲學、心理學、地理學、天文學、客觀、演說、主義、經(jīng)濟、社會、文學、文明、教育、藝術、思想、自由、交通、流行、革命等等……

顯然,過度拘泥于華夷之辯,既是對歷史無知,也是故步自封。

為何我們對外國服飾特別敏感,卻經(jīng)常搞混自己的國服?▲身穿和服手持脇差的鑒湖女俠秋瑾

早在兩千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為了對付東胡、樓煩這些異族,趙武靈王就實施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從而一舉擊敗前兩者,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和二戰(zhàn)之后也是因為努力向戰(zhàn)勝他們的先進者學習而崛起。而我們今天常說要致力于中華復興,是不是也應該秉持著更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而不是敏感固執(zhí)到連一百年前清朝人也不如呢?

各位自己友,

你們怎么看“服裝禁忌”這件事?

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