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多人喜歡猜謎,謎的魅力在于能夠破解,如果絕對解不開的,就沒意思了,也不會有人去關(guān)心它了。中國人對死的關(guān)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似乎是不太熱心的,季路向孔子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一方面堅持“不語怪、力、亂、神”,但另一方面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說明孔子并不是不關(guān)心生死問題和永生問題,而是因為心存狐疑,自知解釋不清,只好回避。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 ? ? ? 但古人對生死的思考,最終沒有導(dǎo)向宗教,而是導(dǎo)向了求仙煉丹。秦始皇努力尋找不死藥,就是為了逃避死后世界,說穿了是一種駝鳥心態(tài)。楚辭《招魂》,對死后世界的描繪,灰暗慘淡,靈魂跑遍東南西北,無一處可以安身,沒有哪里比得上生前的奢華生活那樣安逸快樂。所以嫦娥寧可永遠(yuǎn)過著寂寞冷清的生活,也不愿面對死后的世界。

? ? ? ?中國人很忌諱談死,用各種婉詞含糊過去,古人說“晏駕”、“登仙”、“駕鶴”、“羽化”、“示寂”,今人說“長眠”、“安息”、“走了”、“去了”、“不在了”,總之最好不要直接說出個“死”字。其實說“死了”與“走了”,也只是發(fā)音不同而已,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說“死”呢?弄到最后, 如果你和別人說某人“走了”,別人還真不知你是什么意思,以為你說那人死了。所以,現(xiàn)在連“走了”兩字也蒙上不祥的色彩,不能隨便亂說了。

? ? ? ?不幸的是,我還是會經(jīng)常犯這毛病,脫口而出說“某某人已經(jīng)走了”,然后見對方有困惑之色,馬上醒悟過來,趕緊補充一句:“是回家去了?!币院笠苍S要說“他活著走了”,才不會被人誤會。

生死有命?

富貴在天?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 ? ? ?看《東周列國志》《水滸傳》《隋唐演義》《七俠五義》這些書,覺得以前中國人并不忌諱死,江湖上很輕松地把砍頭稱為“改低幾寸”。人們常說:“砍頭只有碗大的疤?!薄霸缢涝缤短??!薄笆四旰笥质且粭l好漢?!焙苡幸环N無所畏懼的氣魄。

? ? ? ?這真的是中國人的生死觀嗎?有學(xué)者指出,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人生死觀大轉(zhuǎn)折的時期。漢代的升天圖,基本上都出現(xiàn)在墓葬中,也就是說,升天與死亡有密切關(guān)系。人們的第一選擇,自然是求不死仙丹,長生不老,但眼看著還是一天天衰老了,昨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只好退而求其次,寄望死后可以升天。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這種升天,并非為了登入西方極樂世界,更多是為了延續(xù)人間的生活。

? ? ? ?由于佛教的傳入,對生死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有涅槃,有六道輪回,有十八層地獄,有西方極樂世界。尤其是凈土宗的傳播,大開方便之門,只要深入念佛三昧,念一聲佛,便有一道光明從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口出。人們可以由生直接進入永生,而不需要經(jīng)過“死”這一關(guān)。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 ? ? ?在經(jīng)過所謂南朝曠達(dá)、東晉風(fēng)流之后,唐代墓穴中出現(xiàn)大量世俗生活題材,如儀仗、狩獵、侍女、樂舞圖等,表明唐代人對死后世界的想象,完全是世俗化的生活場景,而不是佛教中的那種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什么?莫非在中國人的理解中,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其實,大部分中國人信佛,對所謂的西方樂土和地獄,都不是太關(guān)心的,既不會太向往,也不會太恐懼,他們更注重的是求佛保佑自己和親人今生的平安、富足、快樂,以及求來生的平安、富足、快樂。

? ? ? ?他們甚至不太在乎能否跳出輪回,細(xì)細(xì)一想,里面所寄托的心思,和《招魂》一樣,千好萬好,不如眼前的世俗生活好。相信來生,也是為了延續(xù)今生的生活,還是一種變相的求長生不老,于是燒香念佛成了變相的求仙煉丹。凈土宗似乎很能把握到這種心理的需求,因此它所描繪的極樂世界,大抵都是飲宴與舞樂,醇酒婦人,雜耍表演,與人間的浮華生活,何其相似。

? ? ? ?實用主義足以消解宗教的意義,也許這是中國宗教一直不昌的原因之一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歡迎贊賞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 ? ? 歡迎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朋友圈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人生在世,死是頭等大事?

長按二維碼 識別?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