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不論是文化的繁榮、經濟的發(fā)達、技術的先進、制度的完備……宋朝都遙遙領先于周邊的各個政權。說句稍微不客氣的話,無論是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國,還是蒙古,與宋朝相比真的就是野蠻人。
在我看來,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別,一方面固然在于文化的發(fā)達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否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人類的所有“文明”,都建基于用盡可能“非暴力”的方式對社會進行有效治理。
然而,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這個高度文明的政權,卻屢次被門口的野蠻人打得頭破血流——在冷兵器時代,技術的先進遠比不上勇猛的戰(zhàn)士與奔馳的戰(zhàn)馬。
當然,宋朝的“文明”,也并非完全出于自愿,這個朝代對“文”的高度重視,對“武”的極度壓抑,其實是出于統(tǒng)治者自身的安全考慮。趙匡胤和趙光義都親歷了五代的驕兵悍將,甚至他們自己就是叛將起家,他們的“文明”,無非只是對武力奪權篡位者的畏懼。
然而,這也造就了宋朝的“文弱”。當然,這樣說也許不算公平,畢竟在天下無敵的蒙古人面前,南宋抵抗了四十年,還讓一位蒙古大汗死在戰(zhàn)場之上。但除了短暫的南渡時期,宋朝在軍事上確實乏善足陳。
嘗試扭轉這個局面的嘗試來自于宋神宗時代。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正是宋神宗在不改變壓抑武將的前提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嘗試。
其實,當時大部分人并不反對改革,但王安石激進的改革政策卻很難得到老成持重的大臣們支持。為了達成變法的目標,神宗和王安石不惜破壞仁宗朝以來寬容的政治傳統(tǒng),以“支持新法”為紅線,強迫大臣們站隊,繼而黨同伐異。
王安石是個極度執(zhí)拗的人,他相信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和親自實驗的新法是絕對正確的。但無論是他還是神宗,都沒有考慮到執(zhí)行的層級和環(huán)節(jié)一旦拖長,再美好的政策都有變形的危險,繼而對民生造成傷害。他們看到的,只是財政收入的增加。
優(yōu)良的政治傳統(tǒng)建立起來很難,打破卻很容易。在王安石之后,宋朝的朝廷再也沒有寬容,只有站隊和互相攻擊,只有贏者通吃和為所欲為。
而變法帶來的財富,也沒有帶來“強兵”的結果。宋朝的軍隊依舊贏弱,每次嘗到一點甜頭之后,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說到底,將領和軍隊沒本事造反,自然很難有本事打仗。更何況決策權都還放在皇帝和文臣手里,這些人讀兩本兵書就以為自己是諸葛亮,不把自己搞死才怪了。
無論是神宗也好,王安石也罷,他們都不想去觸動宋朝文弱的“因”,卻想要得到不一樣的“果”,當然只能失望。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把宋朝雖然文弱但還能立足的“根”——寬容的政治傳統(tǒng)與優(yōu)良的糾錯機制——給挖掉了。
這樣的文明,也就只能是腐爛的文明,再也擋不住生猛的野蠻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