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殺到,沒法出門,我窩在沙發(fā)上一口氣煲完了《出租女友》真人版第一季。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女主水原千鶴的高顏值——桜田ひより那張臉,不光是“美女”這么簡單,更有一種精致、克制、帶點距離感的“營業(yè)氣質(zhì)”,讓人很容易代入那個“明知是假的,也還是會動心”的狀態(tài)。

明知道是“租來的感情”,為什么還是動了心?

可越看越覺得,這部劇真正打動我的,并不是誰最靚、誰最會撩,而是它不知不覺間勾起了我青春期那些傻氣又認真的感情記憶。那種“明知道沒結(jié)果但還是想靠近”的心動,那種“對喜歡的人說不出口,只能繞圈表達”的笨拙,在劇中一一浮現(xiàn)。哪怕劇情有些老套,人物設(shè)定略嫌尷尬,但某些橋段看著看著,我竟然會心一笑,甚至有點臉紅。

明知道是“租來的感情”,為什么還是動了心?

整部劇十集,節(jié)奏不算慢,基本涵蓋了漫畫前三卷的內(nèi)容。大西流星演的男主木之下和也,說是“優(yōu)柔寡斷”其實都客氣了,很多時候簡直就是“擰巴到家”——但也正因為這樣,才讓他像極了現(xiàn)實中很多男生那種“又慫又想談戀愛”的狀態(tài)。而桜田ひより飾演的千鶴,在“營業(yè)女友”與“現(xiàn)實女生”之間來回切換時,那種壓抑與疏離,反倒顯得更真實。其他幾位女配也各有特色,雖然有點刻意“屬性化”,但作為戀愛劇的情緒推進器還是起到了作用。

如果說動畫版靠“聲優(yōu)+夸張表情”輸出漫才感,真人版的看點就在演員之間那種“看得見卻摸不透”的距離感。尤其是當男主在海邊那場告白——他終于意識到,這場花錢租來的戀愛,其實已經(jīng)越界,而越界的不是對方,是他自己早就寄托進去的尊嚴、期待與寂寞。

明知道是“租來的感情”,為什么還是動了心?

不過真人版的缺點也不難看出:壓縮劇情帶來的節(jié)奏雖然緊湊,但人物的成長線就顯得斷斷續(xù)續(xù),一些轉(zhuǎn)折來得太快,看得我有點出戲。而預(yù)算有限也讓場景顯得局促,幾場原本該有大場面的橋段,只能靠特寫硬撐張力。不過話說回來,這劇本來也不是靠“場面”取勝的——它靠的,是那種細膩、尷尬、含蓄、壓抑的情感張力,在一場場錯位的約會中慢慢發(fā)酵。

明知道是“租來的感情”,為什么還是動了心?

你要說它土,它確實挺土;要說它假,也確實很設(shè)定感。但我愿意承認,它確實讓我在某個雨天,重新想起了那段模糊又怦然的青春歲月。那些年,我們也曾因為一點小曖昧就失眠,因為一句不知真假“我喜歡你”就反復(fù)琢磨一整晚;也許從沒談過什么“出租女友”,但我們都曾迷失在類似的情緒租賃關(guān)系里,自己騙自己說:“沒關(guān)系,我不會當真?!?/p>

目前官方還沒宣布要拍第二季,但我想,如果哪天再遇上一場臺風、一個假期,我可能還是會在窗邊等外賣,一邊點開續(xù)集,一邊繼續(xù)追這段不靠譜的青春練習曲。

你看完之后,有沒有哪一幕,也讓你想起了那個曾經(jīng)暗戀過別人的自己?